jwview
(相关资料图)
jwview
转经营贷:违法,资金成本或更高“高息房贷替换成3.45%的经营贷,100万元房贷10年可节省20万元利息,手续我们可替您办好……”日前,广州市民刘先生接到一个自称“贷款中介”的推销电话,较大的息差诱惑让他颇为心动。
随着经营贷、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一些不法中介向借款人宣称可以“转贷降息”,诱导消费者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或消费贷归还过桥资金。“这背后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资金链断裂风险等问题不容忽视。”董希淼说。
根据相关监管规定,经营贷须用于生产经营周转。工商银行杭州古墩路支行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转贷操作后,银行若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借款人将承担违约责任,不仅面临被提前收回贷款的风险,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
记者了解到,不法中介在“帮助”借款人申请经营贷时,往往通过伪造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获得贷款资格,涉嫌骗取银行贷款,借款人甚至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另外,过桥资金息费也常常暗藏猫腻。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法中介会怂恿借款人使用中介的过桥资金偿还剩余房贷,从中收取垫资过桥利息、服务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一步步落入陷阱的借款人最后才发现,转贷后的综合资金成本可能高于原来房贷利率。
“一旦经营贷或消费贷申请失败,借款人不但要背负高息的过桥资金还款压力,还要承担中介机构的各项高额费用。”一名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人士告诉记者,经营贷、消费贷期限较短,且本金大多需一次性偿还,借款人若无稳定的资金来源,贷款到期后不能及时偿还本金,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
当前,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已关注到违规转贷风险。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2月初就发布提示,严禁房地产中介机构诱导购房人违规使用经营用途资金。
此次座谈会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要持续做好贷前贷后管理,加强风险警示;并提出进一步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及时查处违规中介并披露典型案例。
jwview
房贷系列政策出台,稳定信心“判断是否需要提前偿还个人房贷,最直接的方式是看投资收益是否可以覆盖贷款利息。”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随着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股市、楼市的政策东风频频吹来,部分居民的投资预期将发生转变,更理性、更审慎地考虑提前还款。 为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去年11月金融管理部门推出“金融十六条”举措,提出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的多项举措。 今年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宣布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明确将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与新建住房价格走势挂钩。金融管理部门还在合理确定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优化新市民住房金融服务、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等方面提出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相关工作。 专家认为,这些举措对于稳定购房者信心和预期发挥了一定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较2022年12月环比多增超300亿元。 “金融部门推出的一系列举措逐渐显效,将进一步提振居民投资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董希淼认为,金融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难,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将为恢复和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加快复苏提供有力支撑。 中新经纬综自央视网、人民日报、健康时报、极目新闻、九派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 看更多新鲜资讯请关注中新经纬视频号!